北京城市副中心运河商务区位于五河交汇处,是城市副中心建设的先行区、示范区。运河商务区作为承载中心城区商务功能疏解的重要载体,未来将以高端商务为主体、以创意发展为动力、以总部形态为特征,打造符合首都功能定位的高精尖经济结构,建成以金融创新、互联网产业、高端服务为重点的综合功能片区。
2011年,北投集团先行进入运河商务区的投资、建设、开发,战略眼光,高点定位。2016年《京津冀协同发展纲要》落地,按照中央要求和新版城市总规,认真规划好每一寸土地,及时调整区域规划,做好优质资源的预留和统筹,为未来发展留足空间;空间规划、建筑功能、施工标准要与产业定位相协调,建筑的模式、样态、风格要做好对标,提高标准,突出水城共融,多出精品工程。按市委市政府指示精神,高标准规划建设运河商务区,加快基础设施项目等关键节点建设,抓紧完善公共服务配套,提高与商务相关的公共服务水平;做好商务区及周边办公、商务与居住空间建设统筹,完善职住平衡。
截至目前,运河商务区多条主次干路建设完成并通车使用,市政综合配套服务中心已正式投入使用,综合管廊已为二级商务地块服务正式启用,立体停车库正式对公众开发,气力垃圾回收系统试运行。
北环环隧
北环环隧作为副中心运河商务区的重要市政、交通设施,是本市首个涵盖城市道路交通与市政职能于一体的地下环廊。地下一层是隧道行车层,在行车道两边每隔一段距离配有通向未来周边商业建筑、写字楼和配套公寓地下二层停车库的出入口,车辆不需要在路面寻找停车场入口。
为了达到绿色建造标准,工程设计对环隧地下行车道里排出的汽车尾气进行PM2.5降尘措施,去除率能达到72%以上。
北关大道跨北运河“千荷泻露”大桥
大桥全长360余米,其中主桥长210米,引桥长约150米,桥体钢梁结构总重8000余吨。该桥梁封护系统为双曲面FRP夹心板,造型优美,雅名“千荷泻露”,桥体按功能划分三个区域:腹部、流水平台和梯道步道区域。该桥建成后,有夜景灯光,有潺潺流水,动静结合,营造了水乡的文化意境,增强了生态感受,以低姿态形式映衬了北运河的同时,展现出极为丰富的艺术视觉效果。这是我国首次在桥梁建筑上大规模使用FRP材质建造。
真空垃圾回收系统
该系统是北京市首条区域性真空垃圾回收系统,瑞典整体技术引进,利用空气抽吸垃圾到统一分拣站,统一运输,完全自动化操作杜绝了二次污染,节约城市资源。运河商务区中将不会再出现传统的塑料垃圾桶,商业楼宇内每天产生的垃圾放入专门的垃圾投放口,进入垂直的垃圾管道,当垃圾达到一定重量之后,垃圾站内的抽气装置会自动启动,以高速吸入垃圾并输送至管网,这个过程完全自动化操作,未来环隧所服务的区域将不会出现垃圾桶、垃圾车,垃圾收集分离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废气,也会统一经过除尘除臭处理才会排放到大气中。
跨通惠河桥—“青叶伏波”
距离通州古建三教庙—燃灯塔不远处,北关大道跨通惠河的单拱全钢景观大桥“青叶伏波”已正式亮相。该桥长90米,宽45米到51米,整个景观大桥共安装大小34块桥面钢梁。
值得一提的是,在桥面上浇注有“STC混凝土”,抗压强度高、抗弯强度好、扩展度强、超高韧性,它的线性膨胀系数接近钢板的线性膨胀系数,便于与钢梁表面更好地结合,减少刚性冲击,延长桥梁的使用时间。按照“品质高端、绿色生态、形象鲜明、融贯中西”的设计理念,该桥集交通与观景功能于一体,是北京市首座单拱跨河全钢景观大桥,一步跨越50米宽的河面,防洪标准为百年一遇。
智能立体停车库
距离地铁6号线通州北关站340米、通燕高速北关出口200米、东关隧道北口的“咽喉”要道之处,隐藏着一处“看不见”的立体停车库。地下立体停车库分为A、B两库,三层立体停车。
立体停车库采用新型平面仓储式立体机械式停车、全自动停车管理系统——“前进入库、前进出库”,不需要以往的“倒库、贴库”,大大方便了“生手”和“新手”司机。尤其是取车速度快(平均半分钟),并能够保障车辆安全。
地下综合管廊
在城市副中心运河商务区,已建成宛若一条条“地下长城”的综合管廊工程。地下综合管廊中,布置了电力、给水、再生水、市政热力、通信、垃圾回收等市政管道,共纳入5大类管线。作为一项实实在在的民生工程,地下综合管廊工程,一方面避免了频繁开挖管线影响市民生活和不必要的经济损失,另一方面,也避免了日后给马路“开膛破肚”,解决了马路“拉链”问题。